t18p4660

1996年,山东老人私藏2支手枪被群众举报,民警上门收缴,不料老人却说:这把枪是

1996年,山东老人私藏2支手枪被群众举报,民警上门收缴,不料老人却说:这把枪是粟裕将军奖励我的! 滕西远这老头,1925年出生在山东莱芜北山阳村,家里穷得叮当响,父母早早没了,他从小带着弟弟们沿街讨饭,身上裹着破布条子过冬,那日子过得真叫一个苦。十来岁就得担起家,两个哥哥投身革命,他也受影响,1938年才十三岁就跑去加入莱东县大队,当起小情报员。装成乞丐模样,瘦小黑乎乎的,谁也不会怀疑他,专门钻村子探日军碉堡和兵力,汇报给部队。 那时候日本鬼子扫荡村子,抓人杀戮,他亲眼见叔叔堂哥被抓,活下来的少。一次执行任务,遇上落单日军,他从房顶跳下,三人合力干掉那鬼子,割头交给部队,一下子出了名。县大队表彰他,给他起了“滕黑子”外号,因为长得黑瘦。 1940年夏,杨家横战斗打响,日军一千多人在高地设防,易守难攻。他藏土坡后,一枪撂倒敌旗手,敌阵乱套,继续射击干掉几个。子弹打光,日军刺刀捅来,伤了腋窝,他忍痛夺刀反杀。战斗后,廖容标司令亲自表彰,授一等功,还把德国造驳壳枪奖给他,从此这枪成了他的贴身家伙。整个抗日时期,他参加多场战斗,立下不少功,身上开始攒伤疤,但每次都咬牙坚持。那年代,部队生活苦,有啥吃啥,饿肚子打仗是常态,他从乞丐小子变成战士,全靠一股子劲头。 转到解放战争,滕西远已经混到炮兵连连长,1947年7月南麻战役,他傍晚查哨,发现山沟藏着敌两个加强营,两百来人,装备山炮迫击炮。他和哨兵就俩人,三枚手榴弹加两把枪,敌我悬殊大。他机灵,投手榴弹炸响,开枪示警,大喊“缴枪不杀”,敌军蒙圈,以为被包围,两人轮流从不同位置射击,拖延时间。援军赶到,一举全歼。他又立一等功,粟裕将军亲自授奖,把缴获的驳壳枪挂他腰上,从此“双枪滕黑子”名号响亮。 1947年5月他入党,仪式简单,但对他来说是大事,党让他从穷小子变英雄,他更卖力杀敌。整个解放战争,他参加多场战役,荣立多次功劳,身上伤疤添了几个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,他主动请缨,随志愿军跨鸭绿江。行军苦,敌机轰炸,夜间走路,脚底磨泡,沙土嵌伤口。第五次战役,马坪里战斗,敌坦克堵路,他扛八斤炸药包,夜色掩护爬近,用铁钩挂履带,拉导火索炸毁,坦克瘫痪,为部队清障。又获爆破英雄称号。 朝鲜战场,他指挥炮兵连对抗美军,激战多次,敌火力猛,加特林扫射,高射炮轰,手榴弹扔,形势危急,但他总冲在前。整个军旅生涯,五次负伤,三次一等功,两次二等功,三次三等功,额头弹片痕迹到现在还留着。这些经历,让他从少年战士成长为老兵,枪不离身,但从来不炫耀。 1996年那事,莱芜派出所接举报,说老人家藏枪,当时全国禁枪令严,民间持枪一律查。民警上门核实,老人拿出两把驳壳枪,用油布裹严实,枪身旧但干净,撞针拆了,膛线毁掉,没实战功能。 又递上1982年部队开的持枪证,章子清晰。民警上报,武装部介入,查档案确认枪是部队当年发,已无危险,老人保管合规,就没收缴。其中一把是粟裕将军奖的,源于1947年南麻那仗,他智取敌军立功。另一把廖容标奖的,1940年杨家横战斗射杀旗手反杀敌。整个过程,工作人员多次核查,老人配合提供旧照片勋章,部队记录对得上。枪见证他戎马一生,从抗日到朝鲜,立功无数。这些枪不是简单武器,而是荣誉标志,国家从战火到和平的缩影。老人没慌张,就平静讲事实,民警听后也敬重。这事闹开后,媒体报道,老人故事传开,大家知道他不是普通老头,而是老英雄。枪留下了,他继续低调生活,不要求特殊待遇。组织想改善住房,他谢绝,坚持住小房。晚年,他被聘红色宣讲员,进学校军营讲经历,教育年轻人珍惜和平。 转业后1953年,滕西远回莱芜,先在口镇公社当财贸书记,管物资分配协调建设。单位分小房,他一住几十年,组织几次提换大房,他摇头不要。之后调基建局,参与道路修建,指挥工人铺石。市政公司负责园林,巡视公园修树捡垃圾,从不提战功。退休后,莱芜战役纪念馆设他专柜,展枪复制品、勋章、望远镜、水壶,讲那时代故事。他参观时,摸玻璃看展物。枪和匕首藏木箱,偶尔擦拭放回。身体里弹片疼,他按额头缓解,但精神好,走路不拐杖,读报不眼镜。家人陪他,捏薄荷糖吃,回忆战场。故事通过展馆媒体流传,从乞讨少年到战士,国家从乱到稳。他一生低调,功劳不摆,教育后辈不忘根。这些经历,接地气地说,就是普通人投身大时代,咬牙扛过去,换来今天太平。想想那年代,穷小子能立大功,全靠胆识和坚持。现在年轻人听他故事,能学到啥?就是不管多苦,目标明确,就能成事。